微信扫一扫咨询详情

全国咨询热线:

0599-5113098
当前位置: 首页  >  产品  >  大红袍  >  乌龙茶脱胎于建茶,源于武夷

联系热线

0599-5113098

服务热线:0599-5113098
手机:13860083588
客服信箱: wysybz@qq.com/ Lancs@163.com
地址:福建省武夷山武夷大道500号

乌龙茶脱胎于建茶,源于武夷

发布时间: 2020-03-01 10:46:58人气: 38

乌龙茶的诞生,也像其他茶类一样,很难说清它的具体时间,但它不能是无本之木,无源之水,而是源远流长;应该说,它是脱胎了历史上最早的茶类,从中演化而来。茶叶专家张天福在他的《福建乌龙茶》一书中说:“乌龙茶的起源可能由宋代建州龙团凤饼演变的。明朝洪武初(1368年)罢造龙团改制散茶,制法相应改革,品质不断提高,香味浓郁,色泽偏乌,可能因此而标名为乌龙”。

明朝景泰年间(145—1455年)武夷御茶园罢贡之后,茶山荒芜,茶树枯荒,官茶衰落民茶兴起,茶树的栽培向三坑两涧转移,从此后武夷岩茶渐兴,茶农首创乌龙茶“做青”新工艺、师承北苑‘真香’,发展形成乌龙茶独特香气。

福建自唐代有了茶叶生产以来,武夷山一直是全国瞩目的茶产地,而乌龙茶是承袭武夷茶制法而创新。庄主任在《乌龙茶发展史·品饮艺术》中关于乌龙茶的起源时说:“迄今我们见到的叙述乌龙茶制作方法的最早文字史料,以1717年曾任崇安县令陆廷灿所著《续茶经》所引了草堂《茶说》最为明确。”这说明乌龙茶的起源于武夷茶叶生产有着历史渊源。

▲ 《茶说》(中华武夷茶博园)

明末清初,武夷岩茶的特点和炒制方法,《续茶经》引王草堂《茶说》是这样论述的:“武夷茶自谷雨采至立夏,谓之头春。茶采后以竹筐匀铺,架于风日中,名曰晒青;候其青色渐收,然后再加炒焙。阳羡岕片,只蒸不炒,火焙而成;松萝、龙井,皆炒不焙,故其色纯;独武夷炒焙兼施,烹出之时半青半红,青者乃炒色,红者乃焙色也。茶采而摊,摊而辘(摇动),香气发越即炒,过时不及皆不可。既炒既焙,复拣去老叶及枝蒂,使之一色。烹之天然真味,其色不红。”《茶说》所述,完全是武夷茶延伸演化成武夷岩茶(乌龙茶)至今始终未变的传统技艺。这些记载与当今乌龙茶制法及品质的“三红七绿”的要求是相同的。由此证明乌龙茶制法,在王草堂《茶说》之前,在茶叶生产上已厂泛应用,而且有一定流传时间。陆廷灿《续茶经》多写在1734年,其引用《茶说》当然更早。《茶说》总结性地对武夷岩茶初制工艺的概括,其形成时间应更早于文字。有说乌龙茶是1837年由安溪苏龙移植于建瓯,以“苏龙”与“乌龙”谐音命名的茶树品种制成的,从时间上已晚于《续茶经》100多年。又有说乌龙茶是安溪人到武夷山制造的,众说不一,传说归传说,事实胜于传说。

足资佐证乌龙茶起源于武夷的文字资料,更有明末清初在武夷山为僧的闽南籍僧人释超全,原名阮旻锡(1625一1711年)的《武夷茶歌》。

《武夷茶歌》说:“凡茶之候视天时,最喜晴天北风吹。若遭阴雨风南来,香色顿减淡无味。近同制法重清漳,漳芽漳片标名异。如梅斯馥兰斯馨,大抵焙时候香气。鼎中笼上炉火温,心闲手术工夫细。”释超全所述的武夷岩茶不但其制法与现代乌龙茶制法相似,而且鲜叶原料也是俟嫩梢生长形成驻芽(粟粒芽)时采摘下来,其制成的茶比过去更为品质优良,更为清水(方言,好的意思)。说明乌龙茶类至迟在十七世纪中后期就在闽北武夷山形成。

乌龙茶类中的武夷岩茶是在鲜叶适制性的基础上,采取细微复杂的技术措施,创造出半发酵的“绿叶红镶边”的岩茶,在色香味上具红绿茶之长,制成具有岩骨花香的优质岩茶,为其他茶类所望尘莫及。

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(1607年),东印度公司首次从澳门收购建茶,经爪哇输往欧州试销,几十年以后,武夷茶风靡英伦三岛。1762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在《植物种名》书中,用Bohea(武夷变种)代表中国茶。几十年后,茶叶竟发展成为欧人日常必需的饮料,并“以武夷茶为中国茶之总称,且駸駸乎由域中而流行海外,武夷遂辟一新纪元矣”。由于武夷茶名扬四海,销量剧增,此时“西洋番舶岁来买,王钱不论凭官牙,溪茶遂仿岩茶样,先炒后焙不争差”,武夷茶在外销市场销量日益扩大,供不应求,安溪茶农施展在武夷学得的制乌龙茶的技术,仿照岩茶的制法,造制乌龙茶,一时真伪难辨。同时,闽南和广东的茶商竞相在闽北的建瓯、水吉、武夷山、赤石等地,买山设庄、入山收购毛茶,运回闽南再加工,葚至经拼配制成各有特色,各有销路,各有牌号的商品茶,畅销南洋各地。

乌龙茶制作工艺,大约在1670年从闽北经沙县传入闽南,于是“溪茶遂仿岩茶样”,安溪乌龙异军突出,达到真伪难辨的地步。外国轮船驶入泉州港,官方以奇货可居,独揽了乌龙茶外销,一时岩茶难得,将溪茶与岩茶拼配外销,逐渐在安溪发展茶户,于是安溪乌龙与闽北乌龙并驱,溪茶与夷茶遂形成福建乌龙茶两大产区。总之,建茶之乌龙茶类诞生,促进南北两大荼区的发展,以及相继向广东,台湾传播,作出了卓越的贡献。

资料来源:节选自·姚月明论文集

在线客服
服务热线

服务热线

0599-5113098

微信咨询
返回顶部